信用评级又称资信评级是一种社会中介服务,将为社会提供资信信息,或为单位自身提供决策参考。最初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1902年,穆迪公司的创始人约翰·穆迪开始对当时发行的铁路债券进行评级。后来延伸到各种 金融产品及各种评估对象。由于信用评级的对象和要求有所不同,因而信用评级的内容和方法也有较大区别。我们研究资信的分类,就是为了对不同的信用评级项目探讨不同的信用评级标准和方法。
信用评级的分类
一、信用评级按照评估对象来分,可以分为企业信用评级、证券信用评级、项目信用评级和国家主权信用评级等四类
1、企业信用评级。包括工业、商业、外贸、交通、建筑、房地产、旅游等公司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信用评级以及商业银行、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等各类金融组织的信用评级。金融组织与公司企业的信用评级要求不同,一般公司企业生产经营比较正常,虽有风险,容易识别,企业的偿债能力和盈利能力也易测算;而金融组织就不一样,容易受经营环境影响,是经营货币借贷和证券买卖的企业,涉及面广,风险大,在资金运用上要求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协调统一,要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受政府有关部门监管,特别是保险公司是经营风险业务的单位,风险更大。因此,金融组织信用评级的风险性要比一般公司企业来得大,评估工作也更复杂。
2、证券信用评级。包括长期债券、短期融资券、优先股、基金、各种商业票据等的信用评级。目前主要是债券信用评级,在我国已经形成制度,国家已有明文规定,企业发行债券要向认可的债券评信机构申请信用等级。关于股票评级,除优先股外,国内外都不主张对普通股票发行前进行评级,但对普通股票发行后上市公司的业绩评级,即对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综合排序,大家都持肯定态度,而且有些评估公司已经编印成册,公开出版。
3、国家主权信用评级(Sovereign Rating)。国际上流行国家主权评级,体现一国偿债意愿和能力,主权评级内容很广,除了要对一个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趋势、对外贸易、国际收支情况、外汇储备、外债总量及结构、财政收支、政策实施等影响国家偿还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外,还要对金融体制改革、国企改革、社会保障体制改革所造成的财政负担进行分析,最后进行评级。根据国际惯例,国家主权等级列为该国境内单位发行外币债券的评级上限,不得超过国家主权等级。
4、其他信用评级如项目信用评级,即对其一特定项目进行的信用评级。
信用评级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信用关系发展的产物,可以为经济管理部门、金融机构、投资者、商业伙伴提供客观、公正的资信信息,以加强管理、规避风险、优化投资、促进销售、提高效益。从企业的角度来说,其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身份证”。客观地说,良好的资信等级可以提升企业的形象,提高竞争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金名片”,它能够使客户和投资者放心地与之合作,以拓展市场,增加销售,实现企业的较快发展。同时,资信评级有助于企业了解商业伙伴和竞争对手的真实情况,有效降低企业的信息收集成本。
2.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的“通行证”。信用评级对于融资企业来说,,就像经过品质认证所得到的标签。随着企业债券市场的发展,企业特别是上市机构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债券融资的规模会快速增加,信用评级通过为信用良好的企业提供客观、公正的资信状况,可以提高企业的社会知名度,扩大企业的融资范围,扩大投资者基础,促进融资的成功。
3.企业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对一个没有信用等级可参考的企业,外界必然存在相对较高的信息不对称,致使该企业筹资相对困难。而相反,高信用等级的企业较容易取得金融机构的支持,得到投资者的信任,能够扩大融资规模,降低融资成本。在资本市场则更是如此,级别高的融资者和级别低的融资者之间利差会比较明显,级别高的融资者往往能降低融资成本,而级别低的则融资不畅或需付出较大代价。
4.有助于企业改善经营管理。信用评级可以说是对一个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全方位的综合评价。通过评价,让企业实实在在地明白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风险,以及因信用信息披露而带来的外在压力,来促进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5.可以为管理部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加强有效监管。信用评级结论涵盖了一个企业甚至一个行业在一定时期的大量有效信息,是判断一个企业经济能力和企业所在行业发展现状的重要信号,可以为管理部门的有效监管,金融机构规避信贷风险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